您的位置: 首页 > 关于太阳集团 > 教研室 > 伤寒教研室 > 正文 >

关于太阳集团

伤寒教研室沿革简介


 

伤寒教研室的发展经历了奠基、探索,规范化和蓬勃发展四个阶段。

 

1、奠基阶段(1955-1986) 

1958年长春中医学院成立,组建了伤寒教研室,由全国著名伤寒学家王海滨教授任第一任教研室主任,并讲授本门课程,每轮讲授120学时,使用全国统编二版教材。 

此阶段的特征是以王海滨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以其在教学、医疗上的突出贡献和良好的社会影响,确立了伤寒学科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其学术特色和贡献主要体现在:一、自编《伤寒论讲义》等教材,解决了教学急需。二、树立教学讲课之风,对伤寒学科教师的授课作风形成长远影响。三是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治病善用经方,使教师的素质和学科的特点有机结合,且医德高尚。四是有独到的理论见解,奠定了伤寒学科学术研究的基础和伤寒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的学术研究模式。 

高士昌副教授任第二任教研室主任,为伤寒团队建设做出了极大贡献:一是早期著述奠定学术地位,二是善用经方治疗疑难重证。三是严格要求教师授课,做到严、帮、带;四是提出自学理念。 

2、探索阶段(1986-1995) 

此阶段为王增济副教授任第三任教研室主任。王老师在任期间,一是注重团队培养,特别是讲课基本功训练,严格要求教师备课,试讲、教学听课,并卓有成效。二是注重伤寒论疑难问题的研究,如《伤寒疑点三识》发表在《吉林中医药》上,对“热入血室”等伤寒论疑难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探索。并将《伤寒论》内容教学形成表格形式,方便了教师教学和员工学习。 

3、规范化阶段(1995-2002) 

郭广义教授再任第四任教研室主任,郭老师十分注重对吉林省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整理,如副主编《吉林省名老中医传略》,为吉林省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研究和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并带领全室教师共同编写了《伤寒论》教学辅导材料及《伤寒论》学习指导等参考书籍以供员工学习使用。 

4、飞速发展,提高完善阶段(2002-2010) 

李佳教授再继任第五任教研室主任,此阶段从教研室管理、内涵建设等均有长足发展。加强团队队伍建设,形成了职称、学历、年龄、学缘基本合理、实力雄厚的团队队伍。 

开展教学法研究,集体备课,深入开展教学改革,教学课题多项,并有多篇教学论文获奖。 

调整教学内容,增加古今医案讨论课,采用启发式、病案讨论式、互动式、双向式及多媒体等多种形式授课,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改革考试方法,实行口试、课堂提问、案例讨论,撰写小论文、期末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评定成绩的方法,既加强了基本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了员工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几年来全体教师参编全国“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创新教材、案例式教材等六部。自制全套《伤寒论》多媒体课件,并编写了此相配套的辅助教材用于教学,深受同行专家及员工的好评。 

教研室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内涵建设不断充实和提高,全室教师近几年发表教学科研论文计80余篇,申报国家级、省级教学、科研课题10余项,出版专业著作2部。承担本科、硕士、博士、职工等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在教研室各位教师的不断努力下,2005年本课程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并正在努力申报“省级优秀课程”。 

5、教学改革阶段(2010-) 

王军教授继任第六任教研室主任。这一阶段教学任务重,教师人员又处在新老交替的关键阶段。王军老师在肩负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努力培养青年教师。保障了教学质量的同时,其教学在课堂上赢得了业内专家和师生的广泛好评,并在教学梯队中树立起了很高的威望。在其影响下,成功开始了对教学改革的探索。正式建立了教研室所属“经方临证带教基地”,将临床与教学的结合日常化;与长春六中合作成立“中医人才后备班”,为中医培养了人才后备军,并锻炼了本专业研究生的授课技能;鼓励教师和研究生队伍“走出去”,参加对外的学术交流。并参编了多部本专业教材,参编内容被教材编委会誉为“样板”。  

目前教研室成员共5人,高蕾主任、付玉娟、张驰、郭迪、李玉国。目前教研室承担课程包括《伤寒论选读》、《中医经典-伤寒论》、《伤寒论研究》、《伤寒论研究进展》